你好,欢迎来到南谯区文明网!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抗战老兵扬家风 文明家风共传承
——记滁州市文明家庭郑相友家庭
发布日期:2022-03-02 信息来源: nqwmw 作者: 文明办 浏览次数:1169

在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双庙村有这样一个家庭,他们爱国爱家、家庭和睦,他们勤俭节约、热心公益,他们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,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,该家庭荣获2021年滁州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。

afc2b84b1fe6645a460b8fe6fbf357d.jpg

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

郑相友1927年生,194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,1952年12月,经过申请,成为了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兵。在那个时候,要想动员一个兵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的,从乡干到区干,是要层层动员的,有很多人的思想不通,觉悟不高,这就导致工作难开展。郑相友当时是团干,他想,与其要做其他团员的思想工作,不如自己主动报名。尽管当时的政策是要求家中有两个或以上的兄弟才可以报名,而郑相友却是家中的独子,但是他不怕,他想去战场,他想去保家卫国。最终,郑相友说服了家人,报名成为了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兵。因为表现突出,入伍仅仅三个月的他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。据老人回忆,去朝鲜的总共有七八万人,当时和他同一批去的有一个营的新兵,骑马、挂花、欢送的场景,老人至今历历在目。

在东北仅仅训练了2个月,1953年初,郑相友和战友们雄赳赳、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。当问到老人当时的场景时,老人说的最多的就是枪炮子弹,当问到老人怕不怕时,老人只有一句“怕死不当兵,当兵不怕死,既然选择去了,就没打算回来,贪生怕死就是狗熊,不怕生死的就是英雄!”。

抗美援朝时期的朝鲜战场条件非常艰苦,郑相友和很多战友一样身体都遭受了很大的伤害,最后发展成了慢性伤病,1957年由于慢性病发作,郑相友不得不复员转业回来。回到家的郑相友和普通人一样,结婚、生子,参加生产劳动,他从未以功臣的身份自居,也从未向组织上提出任何需要特殊照顾的要求。

言传身教  初心不忘

“抗美援朝战争,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经历,也使我经受了一场现代战争的洗礼。我要用这场经历教育我的后代。”郑相友如是说。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郑相友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,但他那特殊的爱国情怀,勤俭朴素的作风等无不影响着、教育着子孙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家风是人生最早的教材。在郑相友的言传身教下,一家人秉承着勤俭节约、相亲相爱、乐于助人的家风。

受郑相友的影响,儿子唐美山、儿媳顾小霞在生活中崇尚节俭、辛勤劳作、热心公益。多年来,他们夫妻二人从未和邻里乡亲争过一句嘴,遇到邻里乡亲有事,他们都是主动去帮忙。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,但是唐美山夫妻二人却依然相当的勤俭节约。他们很少添置新衣物,家中每天的饭菜也都能做到光盘。郑相友儿媳顾小霞说:“从嫁进来的那天起,公公就告诉我们要以简朴的心态去感受和平生活的弥足珍贵,我们要不忘历史,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,公公对党的忠诚和坚定地信念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。”

优良家风  代代相传

后代对长辈行为的模仿,亦属好家风建设的一部分。孩子对长辈行为的模仿,是对长辈的肯定,也是对家风的肯定。在郑相友的言传身教下,唐美山夫妇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。都说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路标,唐美山夫妇的女儿们长大成家后,不仅传承着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,还经常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。他们穿上红马甲、戴上小红帽,向群众宣传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,提倡节俭、反对浪费。

郑相友经常告诉子孙“现在生活好了,工资高了,咱也不能浪费,环境太安逸不好,容易养出来懒人,不管啥时候,人啊,都要勤劳。”,郑相友的孙女唐思雨说:“虽然爷爷年纪大了,但是他一点都不糊涂,记性非常好。他经常和我们说抗美援朝的故事,教育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,要爱国爱家、勤俭节约、乐于助人。作为晚辈的我们,一定会把这种家风传承下去”。

一个家庭的幸福,离不开长辈良好的教育,离不开优良家风的代代传承,郑相友用他的言传身教把他的红色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
91c3013822f38260470d8cfe4492ef1.jpg

 

返回顶部